|
 |
壺盧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日華子本草》!毒V目》:古人壺、瓠、匏三名皆可通稱,初無分別。而后世以長如越瓜,首尾如一者為瓠、瓠之一頭有腹,長柄者為懸瓠;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;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為壺;壺之細(xì)腰者為蒲蘆。各分名色,迥異于古。以今參詳,其形狀雖各不同,而苗葉皮于性味則一。懸瓠,今人所謂茶酒瓢者是也;蒲蘆,今之藥壺盧是也。郭義恭《廣志》謂之約腹壺,以其腹有約束也。亦有大小二種也。長瓠、懸瓠、壺盧、匏瓜、蒲盧,名狀
【拼音名】Hú Lú
【英文名】Peel of bottle Gourd, Peel of Calabash
【別名】匏、匏瓜、壺、匏瓜、甜瓠 、腰舟、瓠匏、藈姑、葫蘆瓜、葫蘆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葫蘆科植物葫蘆、瓠瓜的果實(shí)。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1.Lagenaria siceraria (Molina)Standl.[Cucurbita siceraria Molina]2.Lagenaria siceraria (Molina) Standl. Var. depressa (Ser.) Hara 采收和儲(chǔ)藏:秋季采摘已成熟但外皮尚未木質(zhì)化的果實(shí),去皮用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1.葫蘆 一年生攀援草本。莖、枝具溝紋,被粘質(zhì)長柔毛,老后漸脫落。葉柄纖細(xì),長16-20cm,被毛;頂端有2腺體;葉片卵狀心形或腎狀卵形,長、寬約10-35cm,不分裂成3-5裂,具5-7掌狀脈,先端銳尖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的齒,基部心形,彎缺開張,半圓形或近圓形,兩面均被微柔毛,葉背及脈上較宇航局。卷須纖細(xì),初時(shí)有微柔毛,上部分2歧。雌雄同株,雌、雄花均單生;雄花:花梗細(xì),比葉柄稍長,花梗、花萼、花冠均被微柔毛,花萼筒漏斗狀,長約2cm,裂片披針形,長5mm,花冠白色,裂片皺波狀,長3-4cm,寬2-3cm,先端微缺而頂端有小尖頭,5脈;雄蕊3,花絲長工3-4mm,花藥長8-10mm,長圓形,藥室折曲;雌花花梗比葉柄稍短或近等長;花萼和花冠似雄花;花萼筒長2-3mm,子房中間縊縮,密生粘質(zhì)長柔毛,花柱粗短,柱頭3,膨大,2裂。果產(chǎn)初為綠以,后變白色至帶黃色,果形變形較大,因不同變種和品種而異,有呈啞鈴狀,長數(shù)十厘米,有的僅長10cm,有的呈扁球形、棒狀或杓狀,成熟后果皮變木質(zhì)。種子白色,倒卵形或三角形,先驅(qū)端截形或2齒裂。稀圓,長約20mm;ㄆ7-8月,果期8-9月。 2.瓠瓜 本種與戎蘆的主要區(qū)別在于:瓠果扁球形,直徑約30cm。
【生境分布】 1.我國各地廣泛栽培。 2.我國各地有栽培。
【栽培】 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溫暖氣候。不耐低溫、喜光,對(duì)土壤條件要求不嚴(yán)格,但宜選擇富含腐殖質(zhì)的保肥和保水力強(qiáng)的壤土栽培。 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每殖,直播法。4月份播各,將經(jīng)浸種、催芽的種子,在寬1.5m的畦面上,按行株距60cm×60cm開穴點(diǎn)播,每穴播種3-4顆,播后覆土2-3cm。 田間管理 出苗后注意松土隊(duì)除草,排水防漬,灌水防旱。苗期施提苗肥1次,摘民后施分蔓肥1次,果實(shí)迅速生長時(shí)施果肥1次,開始采收后再分期追肥2次,促使后續(xù)瓜生長。苗開始抽蔓時(shí),開始插人字形支架引苗蔓上架。一般于主蔓6葉左右進(jìn)行第1次摘民,當(dāng)側(cè)蔓結(jié)果后進(jìn)行第2次摘心,以促使第2次側(cè)蔓抽生和結(jié)瓜,此后,可任其自然生處或再進(jìn)行第3次摘心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葫蘆雜交種果實(shí)含22-脫氧葫蘆苦素(22-de-oxocucurbitacin)D及少量22-脫氧異葫蘆素(22-deoxoisocucur-bitacin)D[1]。
【藥理作用】麻醉犬靜脈注射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(Molina) Standl.煎劑0.4g/kg有顯著的利尿作用,其作用較蟲筍略強(qiáng)而持久,如與蟲筍合用,利尿效果比單用者顯著。家兔以葫蘆煎劑2g/kg灌胃,每日排尿總量雖無甚增加,但在給藥后的最初12小時(shí)內(nèi),尿量較平時(shí)增加40%;如以葫蘆與蟲筍等量混合煎劑灌胃,尿量增加達(dá)67.4%。家兔以2g/kg/日灌胃,連續(xù)1周無不良反應(yīng)。去皮根可治水腫,并有致瀉作用。
【毒性】葫蘆素B對(duì)兔之最小致死量為0.5mg/kg(靜脈注射),注射于麻醉貓0.3mg/kg可致死,小鼠腹腔注射之半數(shù)致死量為 1mg/kg,動(dòng)物之死亡皆由于急性肺水腫;死后解剖除肺充血外,有全身青紫、心停于擴(kuò)張期、胃粘膜郁血等。某些變種的果肉或葉有致瀉作用。
【性味】味甘;淡;性平
【歸經(jīng)】歸肺;脾;腎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利水;消腫;通林;散結(jié)。主水腫;腹水;黃疸;消渴;淋;癰腫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9-30g;或煅存性研末。
【注意】中寒者忌服。《滇南本草》:動(dòng)寒疾,有寒疾食之,肚腹疼。發(fā)腹中風(fēng)濕痰積,有風(fēng)濕積食之,肚腹疼痛。出風(fēng)疹,不宜多食。
【各家論述】 1.《滇南本草》:利水道,通淋,除心肺煩熱。 2.《本草再新》:利水。治腹脹,黃疸。 3.《陸川本草》:潤肺。治肺燥咳嗽。 4. 陶弘景:利水道。 5.《飲膳正要》:主消水腫,益氣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 |
|
|